2014年末,“断舍离”入选“本年度十大流行语”。“断舍离”的意思是“断绝不需要的东西,舍弃多余的物品,脱离对物品的迷恋”。如今,“断舍离”已成为一种现代生活的理念,延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。
对于“断舍离”,你有哪些思考?上面的文字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?请写一300字左右的论证片段。
【1】世界那么大,繁华那么盛,诱惑那么多,唯有抓住需要的,舍弃多余的,才能立足本心,不惑不惘。
本是男人最该盛开的年纪,李叔同却选择斩断俗世尘念,抛弃身外之物,牢牢把握住内心所需——佛,遁入空门。“人生犹似西山日,富贵终如草上霜”,他将那镜花水月般的脆弱繁华毫不留情地舍弃,脱离了对外物的迷恋,终成一代高僧;他的字,他的画,他的名,从此为人盛传。
待你功成名就、坐拥万里河山,我只一叶扁舟、从此江湖遨游的陶朱公,舍弃了功名利禄、富贵荣华,传下三散其财的美名;你自手握重权、我只愿曳尾涂中的庄子,断绝了王侯的念想,像那鲲鹏扶摇于九天;任你京都谄言、我自东坡饮酒的苏轼,脱离了对官位的迷恋,终得一生豁达!断舍离,断舍离!若能做到断舍离,大道三千,任尔逍遥又何妨! (高二1 黄敏)
【2】人生于世,盛衰成败,尽在“舍得”二字。舍得酒色,方得健康;舍得计较,才有幸福;舍得世俗功名,乃能洒脱于天地。
舍弃了对功名利禄的执着,苏子长袖一挥,扫尽眼前阴霾,吟出“一蓑烟雨任平生”的淡然;舍弃了世人的鄙夷,太史公苟活于粪土之中,拾起沉重的大笔,凝出一曲“史家之绝唱,无韵之离骚”。
身为皇家科学院院士,居里夫人仍埋头于实验室中;功成名就之后,莫言仍隐退著书;弃官归隐的陶潜,啸歌山林的阮籍,庵居蔬食的陈寅恪……他们皆舍弃了自己不需的身外之物,获得了更大的回报!反观严嵩、和之流,年老体衰,却仍不懂得放下手中的权力、钱财,最终只落得个抄家斩首的下场!
舍得,舍得,有舍才有得。只有舍弃多余之物,脱离对外物迷恋,才可能得“华枝满天,天心月圆”的人生至境。 (高二1 黄乐滔)
【3】现今社会,人们整天辛苦奔波,生活忙碌谋求温饱,更乞求种种物欲,物质固然可以丰富现实生活,却也常会枯萎心灵良知。老子说:“五色令人目盲,五音令人耳聋……”可见物质的过分享受,是哲人竭力反对的。一个人如果热衷于物质的享受,则将为物欲所负累,本真的性灵亦会被物欲所蒙蔽。故而要学会“断舍离”,舍弃过度的物欲,看淡物质需求,追求精神世界。
禅宗所说“四大皆空,五蕴非有”,认为世间诸志万象皆是假借四大元素因缘和合而成。虽说有实体,但也只是假合的存在而已。如此说来,我们又何必执着于物欲?虽说物欲可能很美好,但它毕竟只是假合,所以,只要够自己使用即可。有人对世间有过多的索求,殊不知希求愈多欲望愈大,幻灭失望的可能也随之升高。如果我们心中无所期盼,不妄想获得什么,自然就不会有失去的痛苦,这就是“无”的境界。
菩萨有智慧,所以心中没有任何执着与挂碍,这才是远离痛苦的涅大道。“无”的世界,并不是没有,“无”是无限、无执、无累、无求的意思。我们不必要达到如此境界,但至少对于不该得的、多余的应该保持一颗平常心,学着尝试断舍离。 (高二3 黄仲明)
【4】断舍离是对自身的一种救赎,对灵魂的一次洗礼,对精神的一次升华。壁虎被擒,断尾保命;陶潜高洁,离世入田;谭嗣同变法被捕,舍命赴大义。前者为了生,中者为了志,后者为了义,其目的有大有小,举动有贵有贱,却无一不向我们展示了一个道理:舍弃是为了更好地获得。
黛瓦青墙,烟水人家,李叔同舍去名耀,在小杨柳屋下与朱自清等畅谈人生,一碟花生米,一壶老酒,尽享朗月清风。范蠡泛游五湖,散尽家财,并不是因为他对自己的绝望,而是对“人因财聚”的高明见解。以淡泊明志,以舍财敛材,可见,断舍离是人生大悟之结晶。若无此领悟,即使是智美双全的鱼玄机、孤高自持的妙玉也会在纷扰世俗中迷惘自失,寻不到心中的菩提净地。断去琐事,舍弃贪心,离开灯红酒绿的繁华之乡,找寻最澄清的瓦尔登湖,安居,如此甚好。 (高二5 韩晨华)
【5】舍弃是一种智慧,懂此方可修身立世,平治天下。
范蠡懂得舍弃,深知兔死狗烹的定律,舍弃了官场权贵,收获了陶朱之富、天年之乐;柳永懂得舍弃,不愿迷失于科举,舍弃了入仕之路,收获了“把浮名”换了“浅斟低唱”的快乐。舍弃之智中,纵使暗流涌动,举世皆浊,依旧可以明哲保身,趋利避害,享受生活之乐。
生活的精彩就在于舍弃——韶华落尽见真纯。当法兰西大学理学院要颁给居里夫人荣誉勋章时,她只求拥有一个自己的实验室。她的简单舍弃,使她不为名所累而百尺更进。当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想重金聘请钱钟书先生时,他婉言谢绝,专心研究学问,心无旁骛。他的简单舍弃,使他不为利所困而淡泊致远。
舍弃有如此功效,那我们为何不用舍弃来装点生活,让平凡的生活充满智慧的美丽、快乐的馨香呢?
(高二5 夏雨玲)
【6】越国功臣范蠡散尽家财,从容一生,断绝了不需要的东西,以淡泊之心应对人生起伏,守住内心一畦,不被尘物堵塞。苏子淡泊名利,陶潜弃官归隐,从容舍弃多余的东西,造就了心中的宁静。
卡德勒说过:“一定要有所得有所失,才谈得上勇气。” 如此看来,“断舍离”才应是天下猛士敢做之事。海伦说过:“渴望飞翔的人永远不会甘心于爬行。”如果你什么都放不下,满身包裹的你还怎么去飞翔?
陈寅恪甘于清贫,在日本占领香港之时,担任教授的他毅然辞职闲居。那样果断地舍弃生活来源,虽有衣食之虞,但坚持了自己的信念,脱离了蝇营狗苟之属,寅恪这一“舍”,换来的是后人的景仰,人生的大义!
反观当今,很多人成了“低头”一族,对电子产品的依赖日益加深,被这个密不可脱的牢网紧紧困住,不停地哀嚎……为什么不细品“断舍离”这一心灵鸡汤呢?断绝不需要的东西,舍弃多余的物品,脱离对物品的迷恋,如此,你自会找到不同以往的自己。 (高二5 刘晓洁)
【7】人往往是趋利避害的。断绝、舍弃、分离的往往是对我们有害的事物。当今社会,像柳三变一样“忍把浮名,换了浅斟低唱”的人已经不多了,太多人对利益趋之若鹜。社会像一口大熔炉,将人们炙烤成“利益动物”,这对整个时代来说不是个好消息。因此,我们要不忘初心,人浊我不浊,斩断一切浮名虚利的诱惑。
“竹杖芒鞋轻胜马,谁怕?一蓑烟雨任平生”,看诗人苏轼在断舍离官场之后坦荡平定的豁达之心。即使命运置我们于不利,我们也不能失去做人应有的正直。当岳飞率领军队屡败金兵、建有大功的时候,有人赠送美女以示慰劳,岳飞拒绝了,他说:“金兵未灭,难道是大将安乐的时候吗?”看古今风流人物,凡成大事者,必然断离消磨自己意志的浊物。
如果每个人都秉持肯断、肯舍、肯离的精神,那么这个社会必然是洁净的,人心必然是淳朴的,这个时代也会成为最好的时代。
断邪舍恶,近善循良。 (高二12 刘一涵) |